来源:网络 2016/4/11 9:35:41【中华考试网校】
导语: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341所,招生人数接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事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事关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为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341所,招生人数接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事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事关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以及执行结果高度相关。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使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绵阳市和枣庄市领导的要求,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三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期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质量,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2012年以来我们和麦可思研究院合作每年编制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高职质量年报”),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其一是“学生发展”,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质量,其二是“教学改革”,以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为基础质量,其三是“政策保障”,以政策落地为环境质量,其四是“服务贡献”,以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为贡献质量。
以学生发展作为高职质量年报的主线,鼓励高职院校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既是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一部分主题,也是主线。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为学生潜能发展做出贡献,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入学到毕业这三年得到持续提升。按照现行高考分批次录取的招考体系,高职学生一般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经过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变化,正能量得到持续提升。其次,在近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对学生与家庭而言,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面临着“读高职能不能就业”的考量,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能不能找到工作,收入水平如何?为此,我们采用了培养质量“计分卡”概念,把人们最关心的信息浓缩在几项关键指标里进行展示,使人们对现状或结果一目了然。
高职质量年报通过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等指标来衡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在此基础上,2013年起,高职质量年报向学生与家庭提供一张简洁明了的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计分卡”的应用源自哈佛商学院,最早只是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一种工具,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多有应用。比如,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一项名为“高校计分卡”的新方案。该计分卡向政府与社会展示了高校最重要的5项指标——收费、毕业率、学生贷款偿还率、学生负债情况、就业前景。一个家庭可以从计分卡中得到这些信息:送孩子上这所高校要花多少钱,孩子能否准时毕业,能否偿还贷款,毕业时的欠债情况如何,就业前景如何等。参考上述做法,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选取了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的比例、专业相关度、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等若干项指标。第三,高职质量年报还向政府和社会公开了高职毕业生后续发展,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收入倍增的情况。此外,高职质量年报在描述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合作办学,以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等实例时,也将重点放在有利于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丰富学生就业选择面、聚焦人才培养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学生成长成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以教学改革作为高职质量年报的重要部分,引导院校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条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通常假设,当“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如何培养人”就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尽管这一复杂问题经常被简单化为成本、资源、声誉和生源优势的评价。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文件明确的高职教育使命尚未细化为每个院校的使命;另一方面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时间不长,不仅面临着投入和资源等问题,还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二部分以教学改革为主题,倡导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资源水平,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高职教育的使命达成。例如,院校布局向县域腹地延伸,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设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600所,坐落在县级市的高职院校超过90所,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做到县县都有高职,仅昆山一个县级市就有3所高职院校。全国坐落在乡镇地区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这些院校通过对接乡镇支柱产业、共建示范园区、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等,促进了乡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了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正如袁贵仁部长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质量”。
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条件,2014年起高职质量年报推出“资源表”,核心内容包括: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等指标。从指标数据分析,2014年高职院校生师比达到15.6︰1,但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存在。
高职院校重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2008年开始开发信息化数据平台开展质量监控,建立开放式、常态化的质量分析机制,教育部指导各地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引导高职院校明确办学方向,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形成自我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部分省区开发了适合学校工作研究和省厅项目评审需要的网络采集平台,针对专业评价中相关数据采集和内容分析要求,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仪表盘”,提高了高职院校宏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校率先在网上公布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已经覆盖包括民办在内的全部高职院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高职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和“国家版”质量年报,为整体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将政策保障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环境指标,鼓励院校由等待政策资源向主动争取政策资源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大学教育缺乏资源和生源竞争优势,要达成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三部分重点关注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政策支持。2013年,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达到9977元,全国有20个省份在这一水平线之上。与2011年相比,全国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增长了24.5%。全国和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明显,但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各地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仍然偏弱,2013年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6元,是地方高职高专学校(9977.0元)的1.6倍。
为了进一步反映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政策的落地情况,正在编写的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将采用“落实政策表”,其核心指标包括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生均企业实习财政经费补贴、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企业兼职教师人均财政补贴、专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量等。以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为例,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要求,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指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按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求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2015年《高职质量年报》指出,“在中部地区同一城市,地级市举办的职业学院生均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是另一所省属职业学院生均财政经费的五分之一;在东部地区同一省份,不同发展水平地级市的职业学院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差异超过八倍。”正如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的“一些地方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上有所松懈”,目前看来,该项政策落地可能还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贡献力指标,鼓励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高职质量年报的第四部分以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为主题,对这一重要使命的达成度进行评价。2015年起高职质量年报使用“服务贡献表”,它包含了几项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贡献性指标,如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以及公益性培训服务规模等,以量化反映高职院校重点服务地区和行业发展的贡献。首先,高职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做出明显贡献。新型城镇化是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校一体,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显现了人才吸纳、人才回哺的人口集聚效应,有效提高了城镇普通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办学重心下移,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其次,高职教育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实现自身增值。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真正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10年来,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一直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技服务,科研经费不断取得新突破,社会服务能力连年提升,学校在为“三农”服务中体现了自身价值。第三,高职教育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提升了能力。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解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5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第四,高职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招收当地生源为主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不仅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航空航海、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认可。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还有待深入研究,但我们希望能够加快达成共识,因为它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及其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将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